当权利成为特权:曼恩笔下的性别战争

当权利成为特权:曼恩笔下的性别战争

接下来曼恩论述了女性在就医权、选举权等多个层面都受到性别歧视,由于社会对女性有 “情绪化,夸大自己病情”的认知和 “有亲和力,过于敏感”的偏见, 所以女性经常得不到应得的医治和职位,能够取得权利的女性最后也几乎都不具有任何女性特征。这是一场成见之战。女性争取权利首先就是要让社会看见自己,但是身为女性总是被社会屏蔽和噤声。与波伏娃的第二性相比,曼恩更直接剖析了当代社会中男性如何通过制度、文化和日常互动维持着性别特权。

女性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她有控制自己身体的权利。体现在现实中主要是有 对性的拒绝权利和堕胎的权利。在美国,一个黑人女性意外遭遇死胎,州法院却判处她杀人罪和12年徒刑。

//

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我们可以对本书有一个基本的概览:

1.非自愿独身者(INCEL.)

“非自愿独身者”这个词是一个叫阿兰娜的女人发明的,她是一个思想开明的加拿大人, 是双性恋者。她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一个叫 “阿兰娜非自愿独身者计划”的网站,目的是要帮助像她自己这样的人处理在交友中出现的孤独感和性欲无法满足等问题。但现在自称“非自愿独身者”的基本都是些异性恋男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非常年轻,经常光顾那些可以匿名或用假名登录的专门讨论非自愿独身思想的网络论坛。非自愿独身者认为,自己有权从被称为“斯泰西 ”的“性感”年轻女性哪里得到性,但这种权利被剥夺了。

他们认为自己被人压迫、遭人摧残,而事实上那些人从来没有冤枉过他们,没有阻挠过他们,甚至没有拒绝过他们。在本书中,曼恩把无差别犯罪和这种现象联系起来,大量的无差别犯罪的犯罪者都以这种方式描述自己。

2.厌女

在本书中,曼恩把大量的 针对女性的歧视和攻击行为如性侵归结为“厌女”。厌女症是女性由于父权势力而面对的敌意,是父权制在“执法”层面的分支,让女性更由于她们的性别而受到极其明显的差别对待。 厌女症是人们在女性破坏了性别“法律和秩序”时所作出的典型反应。这是一种毒性极大的情感。一部分的原因是,女人常常被作为某个“类型”女性的代表来对待,会因为这个群体的任何错误行为而收到指责或惩罚。另一部分原因是,厌恶女性的攻击行为可能源自各种形式的不满情绪(例如,男人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剥削而不满)。这种不满可能会发生错位——简单地说,就是 他们会去欺负身边那些弱势的人,而那些人经常碰巧都是女性。如果一个女性因为生活在历来都是父权至上的世界里而面对这种错位伤害,在我看来她仍然是厌女症的受害者。

3.煤气灯效应

精神PUA。心理学家把一些实施者通过扭曲事实操控迷惑并控制他人的行为称为“煤气灯效应”。每个女性几乎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

父权制早已褪去中世纪的火刑架外衣,进化成更精密的控制系统。曼恩洞见了当代压迫的本质转变: 从物理性压制转向权利性剥夺。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面对多名女性的性侵指控仍能顺利就职,当哈维·韦恩斯坦一而再再而三的让地位比他低的女性成为他的猎物,直到录音曝光才声誉彻底倒台。这些事件不是偶然的司法失灵,而是系统性的权利重置—— 社会更倾向于保全男性“不受指控的权利”,而非女性“免于伤害的权利”。

这种权利失衡构建了完美的闭环逻辑:女性需要为“自证受害”准备监控录像、伤痕鉴定与完美道德记录,而男性只需证明“当时喝醉了”。如同书中揭示的吊诡现实:当女性要求避孕权,需要论证胎儿不属于身体主权;而当男性主张亲子权,胚胎突然具有完整人权。权利的天平在需要时自动校准,永远倒向父权制的砝码。 《应得的权利》的价值在于将抽象的父权制拆解为男性特权行为,为当代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批判工具。相比波伏娃的历史性分析, 曼恩更聚焦于“如何改变现状”。

在书的结尾,雷恩提出了对自己的女儿的愿景:她有权感觉到痛苦,无论身体上的还是情感上的。在感觉到痛苦后,她有权大声哭喊或寻求帮助,她有权得到关心、安抚和照顾。……她们会说自己想当律师或医生,而不是选择一条传统上局限于女性的道路,例如当教师、护士或是全职妈妈。曼恩特别提出, “她有权拒绝性而不再羞耻”。——这不仅是个人愿景,更是一种政治宣言。性别平等需从身体自主权这一根本权利出发,重塑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认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探索

寂桐这个名字怎么样
365bet亚洲城

寂桐这个名字怎么样

方舟似鸡龙吃什么
365体育投注英超

方舟似鸡龙吃什么